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二十八): 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9-04-02 17:24:00   浏览次数:5329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29日上午的首场分会群星闪耀。在旅港财经作家记者吉娜·史密斯主持的“金融科技的机遇与挑战”上,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现代密码学之父和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和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VISA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风险官艾睿琪、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维拉泰、银联董事长邵伏军和韩国KB金融集团董事长尹钟圭等。

 

货币交易发展的历史性时刻

迪菲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下科技金融所经历变革的影响力可比肩历史上实物货币向贵金属货币转换和上世纪60年代现金向信用卡转换这两场重要革命。比特币是目前人类在互联网时代找到的最接近物理货币的虚拟替代品,但巨大的波动性使它仍无法作为真正的货币运行。

尽管货币本身尚不能完全被替代和模仿,货币的交易功能已随着支付系统的创新而产生巨大变革。艾睿琪认为,支付卡与电子支付系统的链接和统一使得货币交易以光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惠及所有交易的参与者。下一步变革将可能颠覆货币的价值存储功能,即资产的数字化。这并不局限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也包括各国央行所支持的数字货币。在此过程中,银行未必会消失,但金融公司将转变为科技公司,通过与其他小型或大型金融公司合作,构建全新的生态系统。

 

银行业的机遇

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传统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马蔚华在执掌招商银行之初就提出银行首先是一个科技企业。面对物理网点不足的客观限制,招行从电子银行和银行卡业务入手,由一家小银行晋升行业前列的金融集团,实现物理银行1.0向电子银行2.0的转变。但随着金融科技的普及,银行更应是一家高质量的数据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业务活动积累的数据资产反映客户的内在行为,将客户的需求和数据信息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除了投入重金投资基础设施,传统银行还需要不足管理体制、文化理念等软实力短板,真正将自己视作数据化公司,才能完成数据银行3.0的革命。

尹钟圭领导下的韩国KB银行也有着和招商银行相似的理念。KB银行尤其重视重用熟悉新兴金融科技的年轻管理人才,通过结合非银行业人士的专业经历,重塑银行内部流程,协助原有员工理解并接受新文化新理念。由于韩国有着严格的雇员保护条款,不能随意终止劳动合同,KB银行在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推行在岗培训,帮助老员工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

 

技术革命助推支付网络升级

泰国央行行长维拉泰和银联董事长邵伏君分别结合各自实践,分享了金融科技的最新应用。

维拉泰指出,对泰国这样中等体量的经济体,金融机构组成的服务网络对经济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在引入新科技的时候,既要避免对原有体系产生过度冲击,又要培育吸引创新的土壤和生态。针对泰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央行尤其注重金融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以两年前推出的“即时支付系统”为例,新系统允许泰国公民通过身份证号或手机号进行在线转账。由于“即时支付系统”对所有金融机构开放接口,使用方便竞争激烈,使得泰国银行业高昂的转账费用在短短两年内降到几乎为零的极低水平,截至目前已吸引到将近四千七百万用户。

邵伏军认为,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最先反应在更为便捷的客户端,更智能的中台和更数据化的后台上。其次,金融科技还将产生外溢效应,与其他行业相互赋能,从单一收取清算费用的商业模式,转向服务链、金融链供应商,通过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地客户画像收取费用。

 

数据隐私之论

金融数据隐私也是本场讨论的焦点之一。在座嘉宾普遍认为,开放用户数据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和保护用户隐私以避免数据滥用之间的矛盾正考验着监管者的管理水平。

迪菲对数据隐私的看法较为消极。他认为,数据隐私是企业用来获取数据收益的借口,尤其在美国,隐私政策使得科技巨头得以拥有相当大的垄断优势。

尹钟圭介绍了韩国监管当局的总体思路,即在第一阶段开放数据以培育市场,但在第二阶段收紧隐私政策以抗衡大公司效应,基本哲学仍视用户为数据的根本所有者。

维拉泰指出,尽管英国、欧洲等国家已逐步出台数据分享和隐私保护相关政策,但政策的落实面临着挑战。在对银行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数据存储公司和其他服务供应商也必须更新软硬件设施来配合银行的新标准,这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和更多的时间。

艾睿琪对各国分别提出国家性标准感到担忧。互联网作为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之一,如果几百个国家各有自己的隐私标准,将会给跨国合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开放的生态系统也有助于金融机构进行跨国交易认证,她建议在研究设计国际性隐私标准方面,各国政府可以考虑和跨国银行和Visa这样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合作。

马蔚华和李东荣都认为泄露客户隐私对银行业是一场灾难。马蔚华认为,保护个人隐私不仅是揽客业务自身的需要,也需要行业自律和法制约束。但他同时认为,数据化时代,开放数据也会带来许多积极效应。如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用户通过手机体现的行为偏好等,在技术上能够保障隐私的基础上,都将产生经济效益。

李东荣补充道,隐私保护需确认两个问题,即数据的性质和使用边界。从性质上说,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数据,社会需要创造条件主动保护好。而具有公共性质的数据,则需要做好公共监督。从使用边界上说,需把握好有序、有限两个原则。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需明确数据共享的底线,和自身驾驭数据的能力;监管机构也应注意在法律上建立制度保障。

维拉泰观察到随着技术发展,银行与其他行业的数据互动不断深化,银行不仅是数据的输出者也常常从第三方购买数据服务。倡导数据的分享使用和隐私保护将不仅需要监管银行业本身,还需要跟踪数据交易关系,掌握整个行业的结构。

 

区块链与数字货币

迪菲认为分布式记账的好处在于避免集中存储可能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意外损失,在理论上有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避免隐私信息的大范围泄露,从而惠及所有市场参与者。尽管在使用了分布式记账技术后,银行可能将无法以正当理由获取客户隐私从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和需求,影响传统的商业银行模式,但他相信金融本身并不需要保证每一笔贷款都能赢利。

尹钟圭认为,一些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相继表示将发行稳定币,实际上是传统银行业对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妥协。由于真正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将直接挑战各国央行的发行权,稳定币与现有流通货币挂钩使得既能使用区块链技术,又不影响法币发行权,使得公司得以使用这些代币进行二次交易。

维拉泰强调,区块链技术将对金融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比特币将颠覆传统货币。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并不相等,而大银行发行各自的加密货币也并不等于比特币,需要仔细分别加密货币发行的目的。在谈及区块链技术的潜力时,维拉泰谈到数字货币进行跨境支付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非常具有潜力。与此同时,各国央行也在积极研究数字货币互联互通的技术,有望改善跨境转账和清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