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二十): 被科技绑架的一代

发布时间:2019-03-29 09:27:07   浏览次数:1853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索索肯( SOK Soken)的女儿有很多电子产品。但是跟许多少年儿童一样,她每天都被限制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爸爸给她的要求是每天只能玩2个小时的iphone或ipad。当然,她每天都在超时,而爸爸对她也无计可施。

面对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家长有时不仅无法阻止,反而还会帮一把倒忙。赫苏斯( Darren de JESUS)就发现一个现象:父母有时在公众场合觉得孩子太吵闹,就会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给小孩当做一个安抚器。而这,可能会直接成为诱使孩子迷恋电子产品的一种做法。

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的第三天,包括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副国务秘书索索肯、菲律宾众议院副秘书长赫苏斯在内的数位青年领袖,参与了一场主题为“被绑架的Alpha一代”的讨论。

其他参加讨论的还有新加坡国会议员通商中国总裁陈佩玲、印尼外交部东亚司副司长毕玛安塔拉、中韩青年精英协会创始人朴训熙、印度本地治里印中友协秘书长比卡什.达斯、马来西亚PPBM政策战略研究局副局长万.赛弗、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教授索赫沃迪、日本创价大学准教授近贞美津子、泰国SCB ABACUS首席运营官张建兰,以及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盘石创始人田宁、《时代财智》副出版人杜超。

多数嘉宾认为,作为移动数字生活的“原住民”,阿尔法一代是从出生开始就被科技无限赋能的一代,但是,也可能成为被科技“绑架”的一代。

 

科技就像空气

出生于2010至2025年的孩子,被称为“阿尔法一代”,他们也被认为是最受科技熏陶的一代人。伴随他们的成长,iPad等平板电脑逐渐普及,微博、微信,Facebook、You Tube、Instagram等社交工具,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在技术和伦理层面也将获得飞速发展。

对这一代孩子而言,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赫苏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两岁,一个只有两个月。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够使用智能手机,而作为父亲,赫苏斯必须负责教给孩子找到米老师视频的方法。

索赫沃迪也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电子产品绑架,一周会限制使用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是,他也承认,阿尔法一代与技术的关系将更加密切,这是人类社会一个不断进化的趋势。

作为一位科幻电影的导演,郭帆对科技的态度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他认为,2010年之后的这一代人出生以后,科技、互联网对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孩子今年5岁,他的英语老师在纽约,每天大概有30分钟时间通过i Pad连线学习英语,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工具的延伸。”他说,这件事放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但今天可以这样。

郭帆还风趣地透露,儿子有一个4岁的“女朋友”,晚上两个人还要用妈妈的手机视频一下,小姑娘还会说“你看我刚买了一个包”。

陈佩玲是两个儿子的母亲,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让她印象深刻。有一天她出差,先生哄儿子睡觉,但那天晚上儿子很迟才睡。他跟爸爸说“我想用妈妈的平板电脑看电影,这样我会睡得比较好”。

她认为,孩子通过电子产品和网络,在很多知识性节目中学习了知识。但是,孩子也很渴望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用平板电脑的时候教导他如何学习。同时,又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科技与人

索索肯喜欢跟女儿探讨科技问题。当他让女儿思考技术到底是什么时,女儿举手却问“人工智能会毁灭世界的话,为什么现在又要做AI?”

虽然孩子还小,但这种辩证的思考意识让索索肯意识到,思考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已经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在圆桌讨论现场,主持人用四个问题,形象化了人类与科技关系的讨论层次。第一层,是否认同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通过屏幕学习?第二层,是否同意上小学的子女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第三层,如果孩子希望植入一个芯片直接共享人类所有的基础知识,你是否会同意?进阶到第四层,是否愿意接受基因编辑,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人类对这些问题的选择,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科技与人类关系的走向。多数嘉宾对于前三个问题,答案不同但主要观点上存在共识。而对于第四个问题,答案也是非常一致。

郭帆赞同给孩子开通社交账号,但对于基因编辑态度谨慎。他认为,如果有更多资源的人可以优先改变基因,这样就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

毕玛安塔拉也有两个孩子,他会限制孩子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对于是否接受基因编辑,他是“一半支持一半不支持”。如果孩子在四五十岁会生大病,而现在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改变的话,那么他支持。但是如果通过基因编辑去获得其他的便利,那么他并不十分认同。

杜超也认为,技术可以改变很多,但是,在下一代身上更应注意平衡,不能让他们失去丰富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哲学、美学、艺术等带给人的体验,是电子产品替代不了的。

张建兰与陈佩玲两位女士的观点比较激进,都认为应该将科技的控制权掌握在人的手中。“技术就是一种工具,每次工业革命中,最终的收益是正的,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陈佩玲说。

索赫沃迪的观点令人深思,他认为,担忧人类被科技绑架,不应从阿尔法一代来看,而应该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父母没有时间陪伴抚养子女,不会像以前的父母陪孩子打球或参加其他运动。其实父母这一代也是被“绑架”的一代,应该放下电子产品,和孩子们一起玩。

 

技术发展势不可挡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是一个未来趋势,数字科技将伴随阿尔法一代的成长,潮水涌动向前,挡也挡不住。对此有很多人担忧,技术会替代就业,让很多人失去工作;技术会裹挟青年人,让他们疏离社会,被科技所“绑架”。

朴训熙就认为,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更安全、更方便、更健康、更幸福。技术对人类所带来的好处确实特别大,但同时也有一个缺点,即各种机器和自动化程序会替代人工,让很多工作岗位慢慢消失。

来自浙江的田宁也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机器在替代人工。但是,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为积极。“浙江省这个地方制造业很厉害,今天我们很多企业家在一起讨论,不是比说你新招聘了多少工人,而是说你最近引进了多少机器,提升了效率,用人工智能代替了简单枯燥工作,最终把人类解放出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田宁说,不必担心和恐惧,因为机器只有程序和指令,它还是为我们服务的。

在他看来,人不仅不应担心丢失工作,还应该反思,为什么人类就一定需要工作。“我为什么不可以从每周工作五天变成一天呢?另外四天享受生活追求诗和远方呢?人类生下来不是为了工作的,是为了享受美好生活的。”他认为,未来工人、司机、银行等很多职业的工作都将被机器取代,而艺术、科学等更多领域等待着人类的探索。

作为科幻电影导演,郭帆的想象更有意思。他提出一个假想,“技术本身有可能就是生命”,而人类可能是载体,技术通过一代代的升级繁衍到最后有它的意识,到那个时候人类也控制不了什么了。

科技对人类的赋能,使得人类不会放弃对科技的追逐,而这最终将会把人类引向何方,现在无人能知。但是,多数嘉宾认为,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人类对技术的控制,同时拥抱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