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十九):2050年的汽车

发布时间:2019-03-29 09:17:38   浏览次数:2046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以电动汽车为标志的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汽车工业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但新能源汽车也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每一条路线都有各自要应对的挑战。什么是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主流技术路线,新能源车与传统能源车的存在状态未来会是怎样的?

28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关于2050年的汽车展望,来自产业界的造车传统势力、新势力、行业研究专家进行了对话。

 

新能源车还未到爆发期 将与燃油车长期共存

对汽车能源的关注从传统油气到新能源,根本原因是地球石油资源越来越少,而汽车是油气能源消耗最主要的行业之一。过去很多年里,中国汽车增长速度全球第一,但创新产品的质量没有同步快速提高。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大部分买电动汽车的人,内心并不认同电动汽车,而是出于牌照、价格等因素做出的选择,新能源车行业还没到爆发的时候。有调研显示,每天使用电动汽车的人,在总人口中占比仅为1%,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远的距离。

他判断,2021年会进入一个快车道。那时候,新能源车续航会更长、成本明显下降、品质提高。什么时候一线城市每月10%的新车销量来自新能源汽车,双端的网络效应就开始显现。到时,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会变成一条抛物线;而目前,还处于打基础的时期。

作为国内第一批造车人之一的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称,产业的新旧之分要辩证地看,汽车行业要放在一个历史的空间中去考量。当今社会有“三化”的要求,即社会智能化、能源低碳化、动力电动化。这是整个社会的呼声,汽车行业也需要有四个方面的转变,即智能驾驶、互联互通、电动化和共享化。

他认为,历史上,汽车行业从来都是新技术最早落地的集成者。电动汽车虽已实践了十几年,在取代300公里以下出行是没有问题的,但完全取代现在的汽车也是不可能的,不能说是电动汽车一统天下,这是比较极端的想法。油电混合、氢能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创新技术,但不一定要消灭一个行业。非白即黑的简单思维,容易把人带到沟里去。

全世界已经有多国宣布,将不晚于2050年前禁售燃油车。燃油车的淡出和终结,会在本世纪下半叶成为现实吗?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是不是一定要“你死我活”?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院副院长、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殷承良对此持相反意见。他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汽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新能源汽车发展得非常快,大量的传统汽车企业技术进入瓶颈期,但这并不代表传统燃油车马上会消失,市面上依然会有大量的传统汽车,这块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的巅峰,但只要石油还存在,燃油汽车还会延续很长的时间。电动车份额会不断上升。这二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共赢共存的。

二,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包括氢能汽车,会持续高速增长,三年后可以看到拐点,之后快速上升,但加速度快并不意味着总量会很大。

三,新能源车并没有颠覆汽车产业,因为“整车为王”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只是发动机被电机取代,所有经营的主体还是汽车厂。改变汽车产业的根本力量,一定是互通互联。智能化后,汽车产业圈自封闭的“整车为王”逻辑就会被彻底打破。电动化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所以会迅速发展。

 

自动驾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景柱认为,新能源车的发展,光靠电动汽车是不行的,一定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的模式。现在买电动汽车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把它当玩具的人,对价格不敏感,比如特斯拉的消费者;另一种是考虑省钱省电的人。

他认为,自动驾驶需要四个平台,包括云控制平台、高精度的地图平台、接收平台和计算平台,现在掌握的是接收平台和计算平台。“比如说自动泊车20年前就有了,现在我们研究的L3半自动驾驶可能还需要10年的时间,现在L3+自动泊车已经算完成了最后一公里,如果云平台和高精度地图掌握了,就可以实现。那时候,新能源车的意义将不再是汽车,而是像手机一样的生活工具。

全世界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堵车问题非常严重,花在行程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澳大利亚西澳州政府地区发展助理部长麦克蒂尔南认为,自动驾驶更符合逻辑的做法是加快出行效率,公众要的是更少的环境伤害、更节省时间的高效出行,这才是真正的需求,而不是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本身。

文远知行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韩旭表示,应该将新能源车放在更大的出行范围内考虑。自动驾驶有严格分级制度,L4级自动驾驶到来的速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快。何小鹏则认为,以自动辅助驾驶为主的L2和L3目前来说更现实,会很快实现;中国的无人驾驶道路未来会是L4或L5+路+云的解决方案,中国的无人驾驶会来得最快,因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全球公认最强。

景柱也表示,在规定的场地、规定的路线上实现L4级自动驾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很多年后可能人们不再买车了,因为L4+共享出行的存在,让消费者买到的不是汽车而是一种产权。   

殷承良认为,自动驾驶一定会成功,但时间节奏可能没有那么快。目前的技术路线最常见的有两种,占主流的仍以单车智能化为主。如果是走这一条技术路线,真正实现无人驾驶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无人驾驶前途光明,但是现实很骨感,离单车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能源供给体系决定技术线路

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车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未来世界的哪一种电动汽车会成为主流,决定因素是什么?

景柱认为,电动汽车分为电驱动和纯电驱动,现在中国的主流路线走的是纯电驱动,日本的氢燃料电池属于电驱动。中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和日本相比,大约还差了20年。目前国内这个技术更适用卡车、大客车,乘用车估计还要十年,国家已经很重视,并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麦克蒂尔南说,丰田和现代是在用新能源电池,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这个技术确实非常先进,但更适用于重型车。她认为,在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之间,会有一场竞争。

殷承良认为,中国、日本、欧美在燃油车的技术路线上是一样的,但新能源车的能源供给体系结构未来在一定时间点上会出现分岔。因为普通汽车用的是燃油体系,纯电动汽车是纯电动的体系,加气、加氢又是另外的体系,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支撑四种能源供给体系,特别是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全国性的能源体系替代代价巨大。

他举例说,充电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造价2000多万元的充电站,一次只能充电二三十台车,制氢、储氢、备氢整个流程涉及太多环节,每个环节的成本都是惊人的,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承担得起这么多的能源供给体系同时存在。

他强调,新能源车产业不能只关注技术。不同国家选择的技术路线不同,但都需要认真考虑能源供给体系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