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十六): 金融“突围”

发布时间:2019-03-28 16:17:55   浏览次数:2968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中国金融业的局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到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到欧洲债务危机,金融行业以其巨大的体量和外溢效应给全世界的监管者和投资者上了重要的一课。金融不应该成为复杂的工程游戏已成为共识。

在27日下午的《金融“突围”》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促使金融回归实体、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讨论嘉宾包括安联保险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美国全国商会常务副会长兼国际事务总裁薄迈伦、永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嘉贤、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晓鹏、意大利经济与财政部部长乔瓦尼·特里亚、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主持。

 

透明度是金融监管最好的朋友

当被问到作为安联集团的舵手,奥利弗是如何使这个金融巨无霸安稳着陆时,他将经验总结为两点:避免过度杠杆、密切关注流动性。奥利弗强调,无论模型如何完美,金融永远无法模仿实体经济,杠杆过高是金融问题的共同源头,而流动性枯竭则是引爆金融危机的推手。他特别提醒,金融行业和银行业的衍生行业,如资产管理、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必须纳入全盘监控,因为下一场危机很可能来源于所谓的影子银行。只有尽力提高全行业的透明度,才能看出金融领域真实的杠杆率和流动性,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技术角度看,中国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投资端无法承受负债端的刚性回报,只能短期借新还旧补上缺口,增加全行业风险。

 

脆弱而敏感的宏观环境

多位嘉宾认为,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略藏隐忧。

薄迈伦在谈到美国经济时提到,上一轮金融危机后监管和风控趋严使金融系统更有韧性,但也需避免过度监管压制经济活力。特朗普税改政策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加速经济增长,使失业率跌至历史新低,但亦或进一步扩大收入不平等,使消费者债务问题恶化。薄迈伦尤其担忧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风险,税改推高了政府的负债水平,如果关税对贸易产生干扰,将在某种程度行影响到美国的经济。根据他的调查,美国企业对2019年的经济形势信心充足,但对2020年及更长一段时间的预期相对悲观,可见经济并不如统计数字那么乐观。

对于中美贸易谈判,薄迈伦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协议将会达成。他尤其赞许近期通过的外商投资法,虽然修法进程停滞了多年,但在此次贸易谈判过程中得以迅速推动落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特里亚认为意大利需考虑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尽管债务水平已经受到控制,但经济增长低迷,影响了投资能力。令人警惕的是,尽管全球流动性极为充足,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投资率都处于低点。面对新兴技术的扩散,经济体间高度互联,投资组合趋同使得系统风险提高,如何与新技术融合改造金融行业将是未来值得重点研究的专题。此外,在稳定投资率的基础上,各国还需要借助多边机构的平台,协调宏观审慎的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间实现健康的互动。

朱民同意特里亚对意大利经济的评述,认为意大利近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扩大合作,将提升在实体经济中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复苏。

关于世界经济,朱民总结了两大潜在隐患。首先,过去的十年间,全球平均债务水平增速高于GDP增速,意味着真实债务水平正在提高,推高全球债务风险。其次,欧美股市都处于周期高点,对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极为敏感,尽管美联储推迟加息给了市场一个喘息的机会,但难改“2019年在高债务阴影下是贪婪和恐惧的临界点”。

奥利弗认为,把脉下一次危机的关键仍在于债务率。目前市场流动性甚至超过上一次危机前夕,但如果债务不能维系,杠杆率始终处于高点,充足的流动性随时可能在一夜之内消失,从而引爆新的金融危机。

 

破解小微金融之困

在金融支持小微的话题中,朱民指出,企业不应该分为民营和国营,只要这个概念还存在,就解决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其次,改善货币传导机制只能解决金融转向实体经济的问题,而不能破除小微金融的困局。小微金融融资难,本质上源于三个不对称,即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对称和成本收益不对称。作为世界性难题,朱民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在该问题上的三方面经验,即德国模式、英国模式和货币政策教训。

德国模式由大银行、区域社区银行和政府担保组成,其中社区银行专注于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大银行负责向社区银行提供流动性,而政府则牵头与民间财团合作建立信用体系,并在流动性枯竭的特殊时期,通过大银行向社区银行注入流动性,整个系统分工明确、运转良好,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小微企业。

英国模式诞生于危机时期,政府与金融合作伙伴(PPP)合作,注入流动性,由PPP直接贷款给小微企业,挽救了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免于破产。在中国,蚂蚁金融采取了类似的模式,申请贷款和放款时间平均为3分钟和1分钟,单笔贷款成本低于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的1%,然而不良率仍然维持在1%的极低水平,可见政府和科技金融企业合作的巨大潜在效益。

最后朱民通过回顾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指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进入股市债市,挤压风险溢价,反而有害于小微贷款,因此解决小微金融不能靠大水浸灌式的宽松货币政策。

台湾在亚洲以中小企业发达闻名,在小微金融领域也有着长期的经验,永丰银行董事长陈嘉贤介绍了两方面的商业实践。首先,台湾有着多层次的信用保证体系。主管机关携会员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45年间有40万家中小企业受益,其中发展成规模企业的达2762家,上市柜企业892家,占去年台湾总体上市柜公司总数的46%。随着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的成熟,又孵化出了农业信保基金和海外信保基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提升了台湾经济的整体活力。其次,台湾银行业具有竞争激烈、行业分散、专业化强的特征,永丰银行的特色之一就是跟随企业客户一起开拓市场。早在台企进入内地市场初期就拿到了银行牌照,进而为包括台积电和台积电产业链上的大批中小企业提供完整的金融服务,与企业家共进退共发展。“大企业若不帮助中小企业,他们就将失去78%的市场。”

 

金融业“不忘初心”

李晓鹏认为,建立金融与实体行业的健康关系,需要金融从业者“不忘初心”,即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能变,信用中介的功能不能变,经营风险的属性不能变,稳健经营的理念不能变,商业道德底线不能变。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他从光大集团的实际经验出发,呼吁金融机构通过不同的牌照组合,实现服务项目多元化,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随着金融改革开放正在加快步伐,他希望中国的风险资本市场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创新,使实体经济的回报率能够满足投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投资机构项目荒、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随着去年政府提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多方面的支持,企业经营形势大为改观,相信金融行业将会在未来的实体经济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张红力赞同李晓鹏的观点,认为稳健经营为实体服务应是金融“突围”的哲学基础,中国金融的二次腾飞将在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化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