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八): 一带一路:为全球化“修路”

发布时间:2019-03-27 18:04:45   浏览次数:2030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AIIB中的A,既可以代表亚洲,也可以代表非洲和美洲,因为三个单词都是A打头的。所以当人们问我,有没有想过改变银行的名字,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改作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时候,我回答说,我们是包容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董事长金立群的一席话,赢得了全体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3月27日上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一带一路:为全球化“修路”》分论坛,围绕如何将全球化软硬基础设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如何更好地共同打造“一带一路”这样的公共产品、如何发挥政府间合作以及PPP等各方作用等话题,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燕生主持下,金立群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委会委员Shamshad AKHTAR、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公司董事长许立荣、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副董事长兼行长郑之杰、中国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俄罗斯前总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董事长祖布科夫发表了各自观点。

与会嘉宾的共识,再次清晰地传达出一个理念:不管一带一路还是亚投行,这两项由中国领导人几乎同时提出的倡议,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促进连通、促进区域合作的和平和发展。正如张燕生所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全球化需要修路,中国倡导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实际上启动了一项为全球化修路的基础工程。”

 

公共产品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属性

70多年来,支撑全球化的软硬基础设施出现了明显的老化。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作为先行官的软硬基础设施的老化,已经严重制约了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发展需要。“一带一路来得非常及时,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干预,能够满足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Shamshad AKHTAR表示,“一带一路是我们专注设计的公共产品,希望能够利用一些新的经济增长资源,帮助全球以及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多元化,并拓展他们的贸易机遇。”

祖布科夫在担任俄罗斯总理期间曾积极推动建设欧亚经济联盟,他认为一带一路将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对经济配置产生极大影响。“早在2015年的时候,中俄两国领导人就取得了共识,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的对接,这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同时可以兼顾各国利益。”祖布科夫介绍说,双方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就是2018年5月17日在阿斯塔纳经济论坛期间,签订了欧亚经济联盟和经贸合作的协定,包括实施一些大型交通和能源的合作项目。“4月底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总统普京先生也会参加,我相信这会进一步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的对接,并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祖布科夫表示。

金立群则将这一点阐述得更加清楚、直观。“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做的项目才是一带一路项目,这是错误的,也不符合中国领导人该项倡议的想法和意图。”金立群说,“任何国家、任何投资者在任何地方做的项目,只要是促进全球和区域合作的,促进全球和区域和平与发展的,它就是一带一路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秘鲁投资港口开发航线的实践,有效拉动了秘鲁的经济发展。“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了18个港口和码头,今年1月份,我们和秘鲁签署协议,将投资13亿美元打造6到8个大型深水集装箱和多功能码头。这个项目未来会催生港口周边的铁路、公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这是我们在南美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案例。”许立荣动情地回忆道,签约的时候秘鲁副总统非常激动,“他说这个项目对秘鲁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将为秘鲁中北部地区带来无限商机。”

 

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一带一路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如何打通政府间合作、加速融资进度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欧洲与中国的合作,新外商投资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共同讨论对欧洲和中国双方的影响。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话,那么一带一路就会面临融资方面的局限。”普罗迪站在欧洲立场上提供了观察一带一路倡议的另外一个视角。

郑之杰和邹加怡则从实操层面回应了这个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涉及征地拆迁、生态环保、社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作为中国开发性的金融机构,自2013年以来,截至2018年年底,我们累计为6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超过了1900亿美元融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长期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巨大金融支持。”郑之杰称。邹加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善项目风险管理,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有投资就会有风险,关键是把风险管控在合理的限度内。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完善债务管理风险,增强债务管理能力,鼓励思考各种创新的融资手段,如股权投资、PPP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参与基础设施融资,而不是简单的借贷方式的融资。”

来自新加坡的罗家良则从扩充一带一路包容性的角度提出了另外一个可行性建议。“新加坡在中国发展过很多大型项目,像苏州工业园、广州生态城等,这些比较好的品牌项目可以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同时增强一带一路的包容性。”罗家良同时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也要结合中国的优势,推行“数字一带一路”,“去年新加坡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时候,我们打造了一个智慧城市的网络,智慧城市需要科技等各方面资源,中国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移动支付、AI等都是智慧城市所需要的。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除了基础设施,我们也可以考虑推行数字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