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四): 绿地投资vs跨境并购

发布时间:2019-03-26 22:29:07   浏览次数:1883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企业境外投资,面临的选择简单又复杂。简单,是因为大体只有两种选择:或绿地投资,或跨境并购。复杂,是因为国别不同、文化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适用的投资方式又大相径庭,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

企业走出国门的困惑中,投资方式的选择是一大关键。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开幕,在《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分论坛上,巴林投资联合首席执行官哈茨·本盖茨、欧盟咨询联盟-安博思高级合伙人博吾乐、波士顿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加拿大养老基金(CPPIB)信贷投资部全球主管约翰·格拉汉姆、中国建银投资总裁顾建国、远东控股董事局主席蒋锡培、中国宏泰董事局主席王建军、厚朴投资联席董事长张红力等对投资方式的选择、投资风险的控制、投资机会的发现,以及人才团队的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

 

投资方式的选择,不会一成不变

“优选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要回答这一问题其实很难找到答案。”博吾乐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投资方式。

当企业进行投资时,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目标,而不同的目标就需要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同时,在国外进行投资,会遇到一些表面上很难发现的潜在障碍,比如文化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差异。这在很多时候会带来问题,比如,投资双方不是根据利益最佳来做决策,而是根据短期目标在做投资。

顾建国表示赞同。他说,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选择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时,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在他看来,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消费还在提升。就中建投而言,作为一家金融背景的公司,目前考虑的是如何构建产业基础来适应时代变化。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建投倾向于先在境外做一些并购投资。其并购目标是偏成熟的公司,有较长的发展期,盈利模式、经营模式较为稳定。为了保证控制力,中建投倾向于控股型、战略型投资,以将企业优势与国内市场紧密对接起来。

王建军也表示,不管是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绿地投资,要融入、熟悉那个国家的文化、政策、法规,要懂对方。

蒋锡培则认为,在考虑到海外进行绿地投资或并购之前,实体企业要首先在国内做好经营。对公司的目标、目的地、团队以及各国的法律、文化、市场等有深入了解之后,在充分考量风险、控制风险的基础之上,再进一步“走出去”。

许多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有一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心理,认为当前的时间窗口不容错过,必须抓住,往往冲动行事。汉斯保罗·博克纳特别提醒,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当你去投资时,你会发现很多的事情必须要亲力亲为,要仔细分析即将进入的市场。”他认为,在决定进入一个市场之前,需要至少3~5年的准备。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他建议不如放弃这个机会。

张红力认为,对于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 。一,投资者是什么类型?是财务投资者、行业投资者还是其他?类型不同,目标不同。二,投资地是什么样的环境、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不同国家有不同要求。三,时间段不同,对决策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厚朴投资,看重长期收益,这些都是决定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的基础性因素。

 

中国市场吸引力提升

1996年,哈茨第一次来到中国时,连一个合适的翻译都很难找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也关注到《外商投资法》的出台,认为该法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目前,巴林投资正在推进对大中华区的布局。

在他看来,中印两国都是未来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体,没有一个投资者可以在未来几十年里忽视中印两大市场;而中国市场更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对此约翰表示认同。CPPIB管理数千亿美元资产,未来会将更大比例的资金放到新兴市场,而中国在其中占据较大份额。他表示,几乎在所有的资产市场,他们都看到了机遇。

就中国企业而言,有人看到海外机会很多,但也有人更看重把握国内机会。

蒋锡培建议先抓住“家门口”的机会,因为到境外并购不会一帆风顺。在他看来,中国目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客户有这样那样的需求。解决社会的痛点,实际上就是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得企业更有价值。他认为,在这方面,在国内发展的机会还很多。

顾建国的想法不同,他更侧重在细分领域建立运作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上下游的整合,使之变成又强又大的产业集团,实现在细分领域建立有核心竞争力的运作平台,即他所谓的构建产业基础。

张红力则认为,无论哪种战略,核心还是要给投资者带来回报。作为财务投资者来说,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是企业的目标。

 

审慎决策,防控风险

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跨境并购,在新市场的拓展一定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过往的投资案例中也可以看到,海外投资失败的比例并不低。

博吾乐在美国工作多年,发现很多企业存在不愿意了解合作方市场、文化等问题,而中国公司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说,看到中国很多公司在欧洲已经做了投资,但是似乎又不太愿意了解欧洲市场的复杂度。在收购欧洲一些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之后,又用中国的公司管理方式管理欧洲的公司,这样有时候是行不通的。

他建议,企业要做海外投资,必须要了解所投资的公司,要研究对方的文化和方式,了解他们在做什么,真正与他们合二为一,以理性的方式来进行运营。

张红力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对一个企业而言,战略的把握是最大的风险,“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风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另外,涉及到文化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监管、法律、宗教、社会、管理、科技等等各方面因素所带来的风险,都至关重要。

“关键是,你要了解,你一开始知道的东西其实非常少,而风险其实非常多,你很可能会失败。”博克纳说,可以看到,有相当多的并购最后没有带来投资收益。

在他看来,首先是要建立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要对想要拓展的市场仔细研究,要有专业化、国际化的团队,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

但是这并不容易。哈茨有个发现,很多中国团队的管理人员在开会讨论问题时,总是同意的太快,冲突非常少。其实,他还是希望了解到中国合作方最直率、真实的想法,希望可以听到不同意见。

博吾乐则认为,建立本地团队时,CEO或负责人应该是国际化人才,能够在两个不同文化之间起到桥梁沟通作用。因为最终的决定是由CEO做出的,如果他不了解本地文化,就会带来很多麻烦。

他举例称,经常看到本地团队的提议是正确的,但CEO固执己见,不接受这些建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更加努力、更加耐心地做好准备。约翰分享了一个实际案例。CPPIB此前在美国市场投资时,一直观察一个行业,观察了4年,在等待4年之后,他们收购了这一市场中的领先者。在他看来,并购最好就是成为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

另外,CPPIB在香港建立了100人规模的团队,仅次于多伦多。据约翰介绍,CPPIB在建设团队时,也非常有耐心,比如,建设私募团队就花了10年时间。在信用市场,CPPIB还计划在未来几年间将团队扩大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