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博鳌亚洲论坛 2019年会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1. 年会首页

  2. 年会日程活动

  3. 会场消息

  4. 会议简报

  5. 演讲嘉宾

  6. 会议视频

  7. 精彩瞬间

  8. 会议日程

  9. 媒体报道

  10. 官网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届年会 - 2019年会 - 会议简报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深度报道(一): 四大旗舰报告首日发布 把脉亚洲经济与区域合作

发布时间:2019-03-26 16:50:02   浏览次数:3938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立足亚洲,放眼世界。自2001成立伊始,博鳌亚洲论坛在凝共识、促合作、推动全球化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区域经济融合步伐的加快,论坛也在2011年推出了第一份年度旗舰学术报告,并逐渐将研究领域从经济一体化、竞争力报告扩展到区域金融发展等议题,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各有侧重的报告体系。

回首颇不平静的2018年,全球多边贸易和经济体系面临大考,和过去的十年相比,亚洲经济体到底交出了怎样一份答卷?26日,李保东秘书长携报告专家团队亮相2019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从全新的四份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窥见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逆势而上的前景。

在致辞中李保东秘书长强调,在论坛筹备的过程中,他切实体会到,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是企业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的共同关切和最大忧虑,而全球化下的共同发展则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推动全球化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因为它给人民给社会带来了好处,为发展提供了机会。维护以贸易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国际化与国际规则,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共同沟通共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国际争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为亚洲经济和区域合作“鼓与呼”

传统的三份年度报告《新兴经济体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和《亚洲竞争力》继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宇燕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桂军教授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团队主编,与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合作完成。

新增的《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是论坛研究院首次与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等四家区域国际组织合作撰写完成的专题报告。首份报告聚焦基础设施投资,针对亚洲金融业尚不发达而基础设施需求不断加大的现状,梳理了区域总体概况和东亚、中亚、西亚、南亚等四大地区的特点和潜力,形成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风险提示。报告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的提点和指导。

 

亚洲经济活力不减

《亚洲竞争力报告》指出,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亚洲经济体继续推进改革议程,不断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修炼内功。只要不出现大规模政局动乱,各经济体积累的综合优势不会骤然消失。发展的惯性使亚洲主要经济体得以保持稳步发展,成为继续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竞争力报告量化指标中,27个经济体的得分相比上一年度有所提升,且各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反映出更为健康和平衡的整体形势。

《新兴经济体报告》的加权统计显示,E11[1]国家2018年的经济增长为5.1%,基本与去年的预测数据相吻合。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贸易增速超过10%,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尽管在短期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市场主体对本国未来形势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但随着各国结构性调整和深化改革的红利持续释放,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德等国货币政策转向中性,预计2019年新兴经济体整体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继续。

 

全球化潮流不可挡

根据《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统计,2017-18年亚洲地区共签署了17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约70个双边协定目前正处于谈判中,更有CPTPP、RCEP等高水平协定明显提速。亚太地区无疑仍是区域主义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亚洲经济的自身依存度不断提升。

报告尤其看重正在快速推进的RCEP,因其无论在贸易覆盖率还是贸易份额上,都远超现有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CPTPP协议。由于RCEP包含了几大尚未达成双边协定的贸易伙伴(如中日、日韩、中印等),它实际上正尝试在亚洲地区建立一种新的贸易体系。

《新兴经济体报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据统计,G20国家中,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平均分别推出663.8和433.3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又以美国和德国出台的措施数量最多,表明发达国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推手。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中地位逐步下降,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依存度逐步提升,创历史最高。

《亚洲竞争力报告》将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回潮归咎于当今全球化红利分配的不合理,“本国利益至上”的思潮甚嚣尘上。报告指出,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挖掘的是国际合作红利;一旦全球化受阻,国际合作红利难产,世界经济复苏和各经济体增长将难以为继。坚定地走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开放道路,是破除当下“囚徒困境”的根本途径。

 

要想富 先修路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是论坛2019年推出的全英文专题报告,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回顾了区域一体化的进展,深入剖析了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不足的发展困境,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基础设施的匮乏和低效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东亚地区,仍存在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贸易与投资增长、减贫、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断落实,沿线经济体的连结成本显著下降,与其他沿线经济体的贸易成本下降了3.5%。由于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这些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成本也下降了2.8%,足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需基础设施先行。随着对智慧、绿色和可持续高质量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扩大,亚洲及区内外国家提出诸多互联互通的倡议,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欧盟提出的“欧亚联通战略”等。以多边开发机构为主的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融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为亚洲一体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亚洲金融发展报告》在分析东亚、中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各自的基础设施融资现状和难点之后,针对基础设施融资尚不成熟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个区域合作项目案例,如东亚地区的中老铁路,中亚地区的阿拉木图-比什凯克经济走廊,南亚地区的次区域电力市场和西亚地区的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等项目。这些案例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各国各地区为解决基础设施融资不足进行的不同尝试,包括引入国际组织和多边开发银行,利用地区金融中心促进区域储蓄流动和鼓励促进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等措施,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凝聚共识 初心不减

在发布会现场,李保东秘书长用“走多边主义道路,建设一个更加平衡、更加健康的全球化,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实惠”来概括论坛年会希望传递的信息。李秘书长指出,作为非官方非营利组织,论坛诞生于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自始自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学者还是企业家都能在这个轻松的平台上开诚布公,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区域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

随着大国竞争博弈,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世界经济向何处去?亚洲各国如何应对挑战、实现更好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愿为各方提供一个高端对话的平台,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一起探索创新与发展之路。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召开首日,推出四份旗舰报告,为其后的四天讨论提供基础。

四份报告充分考虑了亚洲和新兴经济体面对的复杂形势,依然对亚洲经济和区域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随着新一轮高规格区域贸易协定和互联互通倡议的落地,亚洲新兴经济体不仅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也将继续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E11国家是指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1个新兴经济体,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