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首页分论坛会议动态会议简报演讲嘉宾会议视频精彩瞬间会议日程 官网首页 English

【长消息】工业4.0要用多少年?嘉宾为中国制造2025出谋划策

发布时间:2016-03-27 11:29:35 浏览次数:2196

2016年3月24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举行“智能制造:让互联网‘务实’”分论坛。几位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畅想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未来,并为中国制造2025出谋划策。

Bernard CHARLES:在提升智能制造前,设计至关重要

法国达索系统总裁兼 CEO Bernard CHARLES认为:欧洲对于智能制造的观点各不相同。德国工业4.0的意思更加关注优化生产的过程,法国更加关注创业性,日本更加关注可持续性。美国叫做制造业复苏,从系统上来设计如何制造。这些系统具有三大共同的特点:开放的创新,系统的连接性,数据化。

他提醒全球政策制定者:如果不考虑设计就提升制造的话,可能是个错误。

对于中国制造业,Bernard CHARLES认为,中国现在拥有用设计提升制造的机遇。“材料成本已经不是一个关键因素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用这些材料。BMW的三系、空客380,播音787等都体现了设计的价值,在制造之前设计就有意义了。“

Bernard CHARLES还提出:中国的核能行业目前是世界一流的,因为采纳了数码世界的思维方式进行建造和生产。

David  CRUICKSHANK:工业4.0,现在就要做并购和教育的决定

德勤全球主席 David CRUICKSHANK认为:最近有一个很有趣的调查,全世界制造业的高管,理解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只有50%左右,而有计划知道怎么做的只有25%。

他以航空业的供应链为例,解释了物联网。“比如播音787,它有三百多个供应商提供部件,来自22个国家——飞翼来自韩国,尾翼华盛顿,中间的机身来自于意大利,门来自于瑞典等。这是一个非常整合的生产流程——跨越全球。这就是未来很多行业可以参照的典范。”

对于工业4.0,David  CRUICKSHANK指出:工业4.0需要多年才能实现,中国也是这样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时我们现在就要了解,今年5到10年要开展什么样的工作,因为我们现在要做出并购的决定。”

David CRUICKSHANK还指出:工业4.0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是不一样的。很多公司都会渐渐减少低技能的工人,转向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技术人员,甚至是研究人员。“所以我们今天要做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的决定,以满足未来的需求。”

冯剑锋:智能大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至关重要

大龙网中国总裁冯剑锋认为:工业4.0在中国就是制造2025计划。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大家说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但这个方面是中国自己的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全世界消费品并没有得到多样性的满足,造成了产能过剩。

中国工业4.0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学习德国、美国的信息化技术,优化智能制造,精准化生产;另一种是走互联网的道路,用智能大数据对接全球中小企业和中国制造业,进行定制化和精准化的生产,促进中国版本工业4.0的升级。

冯剑锋称,智能化、数据化对中国制造业全球化过程至关重要。“举个例子,浙江某家企业给波兰的某个渠道商生产杯子,他前年生产了四万个杯的。今年如果接了一个定单,他还敢不敢做?有时候会造成生产过剩。”

“如果能把目标市场的数据和中国中小企业制造对接起来,用智能大数据形成定制化的生产,跨境电商将在中国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贺东东:中国在终端用户大数据上有独特优势

在三一重工高级副总裁贺东东看来,三个层面的转变组成了未来智能制造的完整的画面。

第一是工业模式的转变——包括消费模式的转变和制造模式的转变;第二,工业体系的转变,即各个机器连接网络产生大数据,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第三是类似于3D打印的制造技术的转变。

贺东东认为:沿着智能制造的方向走,未来将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全数字化,第二是物联网。“未来所有的工业产品,都可能变成一个小的智能机器人。”

对于中国制造业现状,贺东东表示:“中国的挑战是:既要做制造过程的提升,也要做商业模式的转变。中国作为最大的制造国,也是最大的工业产品的消费国。未来,在终端用户的大数据上,中国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独特的优势。”

贺东东表示:善用并购手段,中欧企业可以从对手转变成伙伴。中欧企业以往多是竞争关系,通过交叉持股的形式,可以让双方共同研发产品、开拓市场。“智能制造”的兴起让双方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但欧洲企业也要重视在中国做好产品的本土化。

李东生:大数据和互联网让投资和决策更加迅速

TCL 集团董事长兼 CEO 李东生认为,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是很客观的,并且是以30年为周期,着眼于整个中国的工业竞争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一个时间轴。“目前,整个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比较艰巨,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整个工业能力转型升级的第一阶段。”

李东生表示,“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有更多的智能化加自动化的技术,还要导入大数据、互联网,这样才能支撑中国未来产业转型,特别是中高端的工业生产制造能力的竞争优势。”

李东生表示: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应用,涉及到物料和供应链投资,并将影响生产决策和生产计划的调整。

“在每天的生产决策会议上,我们通过大数据把各种的需要决策的要素呈现出来,就能够自动的生成一些决策的建议。现在每天我们的工厂的生产的决策会议,大概只有半个小时。而且通过数据呈现反馈,市场调整可以很快做出决策。”

 Jan RINNERT:工业4.0将改变全球制造业游戏规则

作为德国企业的代表,贺利氏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 Jan RINNERT称:“工业4.0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独特的机遇,能够降低成本,并且改变制造业的游戏规则。”

他表示:保持我们的价值和优势,德国将继续在工业4.0时代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有德国和中国的制造平台和工业基础,我们非常了解驱动力是什么,如何能够推动4.0,所以中德应该合作。

“革命,我非常同意这个词。” Jan  RINNERT称,这场工业革命是逐渐的演变,可能需要10年、20年。目前针对客户特定需求进行定制,目前已经发生了。“对于我而言,这个是逻辑的第一步。”

(本文据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