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3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举行“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大学校长对话。
对话现场,来自国内外的中西方教育者围绕“拥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东方教育,有哪些独特的价值和传承?”、“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等现实教育话题展开激烈讨论。现场精彩纷呈,干货不断。
西悉尼大学校长、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Barney GLOVER:获得和参与是高等教育的两大主题
对话伊始,Barney glover即亮明态度。他强调,所有经济体的未来都取决于教育者所培育的下一代,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思考。然而,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澳大利亚,教育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多的关注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如何思考?
在谈论高等教育的现状时,Barney glover指出,全球的教育目前遇到很多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改变工作岗位,因此,大学教育应在变革中调整自己的脚步,更有创造力、协同性地思考未来的发展。
Barney glover认为,今后20年,40%的现有工作将会消失。大学不但要思考教育的大原则,还要对大学的性质重新思考,应对今后的技术和信息的变化。思考这些很多深刻的议题,才能谈东西融合。而未来的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机构采用新技术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也需要学生的更广泛参与。
Barney glover强调,获得(Access)和参与(participation)是高等教
麻省理工学院执行校长W. Eric L. GRIMSON:目前大学很多是培养做事的人而不是活出自我的人
对话中,麻省理工学院执行校长W. Eric L. GRIMSON提出,提出,未来经济体都依赖年轻人,如果只聚焦知识而不是思考,是很危险的。让学生获得可转化技能很重要,但绝不是技能训练,因为那些培训的技能会消失。我们目前大学很多是培养做事的人而不是活出自我的人(We create human doings instead of human beings),因为他们学的东西太多,被填鸭的知识太多。
GRIMSON还表示,技术进步和应用只是学习和生活的中间步骤,最终还是要有人的介入。例如,无论人与人如何在网上联系交流,最后还是要见面才能真正完成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在讨论教育的真谛时,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表示,对待教育,仅学习知识很不够,即使反思也很不够,最应该做的是深入思考。
姜斯宪举例说,40年前,中国只能用工业化模式培养学生,无法用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现在不谈知识传授,现在说的是知识探究,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缘故。姜斯宪认为,东西方教育之间,应该相互学习,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饶毅:教育是非常个性化的
本场对话中,饶毅教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饶毅认为,教育容易谈,但很难做。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很强,教师和学生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每个人都在把自己的收获感最大化,因此任何一种教法要所有人接受都是有问题的。饶毅认为,教育是最应该提倡个性化,但个性化的做法则一定是教师和学生一起针对其特长、兴趣等来制定。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我关注的不是课内而是课外
面对应该如何教育问题,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也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他表示,教育者不能替代学习者和被教育者做选择。教者和学者各有各的哲学,前者不能为后者做“我为你好”的决定,教育者要意识到,受教育者有自己的轨迹历程,他们也必须承受年轻时决策带来的一定的后果。
杨斌也直面谈论了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他表示,“如今的教学则倾向于把更多的知识和课程填压进去。但不论怎么填,这些课程也是课内(curricula),但我更关注课外(extracurricular),这才是真正让人发展、发挥、甚至发生天翻地覆般转变的地方。”
杨斌不仅鼓励教学走出课堂,同样也鼓励大学走出社会。杨斌认为,大学应该秉持开放的态度,不能关起门来,而应该开放给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与所有人进行友善沟通。
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不要什么
面对教育问题,Peter SALOVEY,拥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
Peter SALOVEY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强调教学和研究并行,不能将两者对立;必须要鼓励和激励教师两方面都做,“最热烈的课堂一定是研究做得最多的教师”。
在谈到大学的职责时,Peter SALOVEY同样提倡培养批判性思维。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不要什么,教会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质疑,而不是直接接受和被灌输。
谈到教育的未来,Peter SALOVEY表示,高等教育,不是东学西进,也不是西学东渐,最好的状态是东西合作,互取所长。他希望,未来能够把东方文化精华和西方文化精华结合起来,通过融合的教育方式创造未来的领袖。
(本文依据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