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复苏与亚洲的共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3-04-10 13:30:01 浏览次数:702714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主持人: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生
演讲嘉宾: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 曾培炎
讨论嘉宾:
OECD副秘书长 Richard Boucher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 Stephen Groff
中投公司监事长 金立群
美国驻华大使、前商务部长 骆家辉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 郑晓松
印度企业事务部部长 Sachin PILOT
主要观点:
·亚洲各个国家面临着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困境,而解开这个两难局面的交汇点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亚洲各国金融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金融架构仍然是以银行业为主导,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仍然发展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如何从中等收入变成高等收入国家?就是要推动价值链上移,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对知识资产的投资。
·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会使亚洲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大的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
·亚洲各国不仅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经济的监测和金融的监管框架,避免热钱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带来的风险。
概要:
当前全球经济状态呈现一个企稳回升的状态。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一个主要推动力,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一半左右。但是亚洲各个国家也面临着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困境,而解开这个两难局面的交汇点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2020年十年间,亚洲地区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资金,才能支撑目前得经济增长水平,可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相当巨大。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曾培炎针对这样的现状提出了“亚洲基础设施合作倡议”, 简称AICI。为了推动这个倡议,他建议开展两方面工作:一个是开展各经济体之间的基础设施规划的交流与合作,把各自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和推动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二是解决亚洲基础设施开发巨大的融资缺口问题。这需要成立一个专门服务于本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构。这个机构由独立的专业人士管理,专注亚洲区域内最具全局性的、重大的、民生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业务,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市政建设、生态环保和农田水利等这些领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效而可靠的中长期的金融支持。
亚洲各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重要。目前亚洲各国金融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金融架构仍然是以银行业为主导,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仍然发展不足,而且也不够高级和精深,大量的储蓄都只是投资于回报很低的欧元区和美国国债,所以亚洲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如何从中等收入变成高等收入国家?就是要推动价值链上移,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对知识资产的投资。中国和亚洲开始自主创新,不再依赖低廉劳动力,所以保护知识产权就变得更加重要。亚洲各国需要反思为什么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创新多在西方和美国出现,而比较少在亚洲。而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意把先进制造业留在美国,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知识资本,保持先进制造业制造者和设计者的密切沟通,并注重高程度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培养,才能实现科技创新,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增值空间。
全球经济复苏与亚洲发展不可分割。亚洲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2012年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储备货币发行国实施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就是这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干预是没有规模限制和时间限制的。而长期的、无休止的对金融市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国际跨境资本无序流动,不仅不利于本地区金融市场稳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也会使亚洲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更大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还可能导致资产泡沫。
亚洲各国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妥善管理热钱流动,并采取措施保证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另一方面,亚洲各国应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经济的监测和金融的监管框架,掌握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和频率,尽量避免热钱在一个国家大进大出或者快进快出,防止金融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