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楼市调控
发布时间:2013-04-10 11:12:08 浏览次数:587592 来源:博鳌亚洲论坛
新华社首席经济分析师 陆晓明
讨论嘉宾:
SOHO中国董事长 潘石屹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秦虹
华远董事长 任志强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王一江
主要观点:
·“国五条”重申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但细则“细而不细”,缺乏具体操作性
·房地产调控政策长期服从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近十年房价的不断上升
·房地产需要市场化调控手段,现阶段有操作难度,重心应在增加有效供给
·完全市场化的房价会自由浮动,但目前中国房价会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概要:
房地产是一个经久不衰和争议不断的话题。此次论坛来自行业、政府机构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界的嘉宾们对最新颁布的“国五条”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以及未来楼市调控的方向和可以采取的手段;最后对房地产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
2013年2月20日出台的“国五条”重申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控,通过限购、限贷以及对二手房征收20%个人所得税为核心的调控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同时满足合理的住房需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女士认为“国五条”延续了2012年4月出台的“国十条”从供和需两方面入手的调控精神,但是目前已经颁布的中央和地方实施细则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细而不细”,不够具体。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则认为“国五条”违背了“十八大”提出关于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改革的精神,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信心和手段缺失,将调控的责任和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
长江商学院王一江副院长提出对政府几次调控政策背后的逻辑感到迷惑。政府一方面创造了各种条件推高房价,包括土地、财政以及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在宏观方面通过增加流动性拉高房价,并在房价真正高企的时候,放弃用市场手段而直接采用行政手段来压制房价。
通过秦虹女士对自2003年以来历次调控政策背景和初衷的回顾,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防止固定投资泡沫,到保增长,再到目前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由于当时甚至现在中国的法制建设、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选择用行政手段来应对上述问题。
虽然嘉宾对政府调控思路表示理解,但并不认同其采取的方法;他们认为正是非市场化调控手段造成过去十年来房价越调控越高的局面。这些调控政策的重心都是在抑制需求,增加有效供给的力度和执行力有限;同时,土地招挂牌制度的推出,大幅提高了土地成本,进一步推高了房产价格。人们在长期高通胀和投资渠道有限的环境下,选择投资房产进行资产保值增值,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房价上升。
嘉宾们对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也做出了一些建议。王一江建议将房地产市场分为高、中、低三类,分别针对富裕人群、中产阶级以及低收入人群。对高端房产课以重税,并设立专项基金,补贴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而中端房产由市场调节。但是,其他嘉宾指出高额税赋会加速富裕人群逃离中国的步伐,造成更大的经济波动。他同时还指出政府应该改变调控决策机制,提高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比调控本身意义更大。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屋登记和公开查询系统,来释放部分存量房进入市场,从而降低房价;但实际操作将有一定难度。任志强董事长则坚持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观点,并指出要落实调控“长效机制”的实施,避免用短期调控政策解决长期发展问题。
嘉宾们认为在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市场供给增加的情况下,房价会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在中国房地产完全市场化以后,房价会根据经济状况和其他因素自由浮动。而对房产购买方面,秦虹女士建议住宅购买须与居住需求结合,或者选择优质商业地产,也可以购买新型证券化产品替代实物房屋。